古人有什么肚脐疗法
神阙穴位于人的肚脐正中。神阙穴是什么意思呢?
“神”指神气、元神、生命力,“阙”指门楼、牌楼、宫门等,又称“脐中”,“气舍”、“下丹田”、“命蒂”等,属任脉,为“诸阴之海”(如同气之海洋,故名气海,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),受纳手三阴、足三阴之脉气。
为什么古人将这一穴位命名为神阙穴呢?主要有两种解释:一指神之所舍其中,即生命力所在处;一指神气通行出入的门户,为胎儿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,并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。清代张振鋆辑的《厘正按摩要术》说:“脐通五脏,真气往来之门也,故曰神阙。”
中医学认为,脐为先天之本源、生命之根,又为后天之根源,为十二经之发源地,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穴位。《医学源始》曰:“人之始生先于脐与命门,故为十二经脉之始生,五脏六腑之成形故也”。因此脐与人体十二经脉、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五宫、皮毛骨肉有着密切的生理、病理联系。
由于肚脐之重要,历来被医家视为防病治病要穴。
通过神阙穴治疗内病,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开始。殷商时医师太乙真人和彭祖分别创有太乙真人薰脐法和彭祖薰脐法,以防治疾病,养生延年,彭祖因此寿至岁。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虽值得考究,但薰神阙、蒸神阙能防病治病、益寿延年,却是可信的。
薰穴位或蒸穴位,都要使用工具和药物,要具备一定技术性,比较麻烦。有没有一种不需药物、简单易行的办法呢?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,就是腹部按摩。
别小看腹部按摩,这一养生治病法已有数千年历史。
《*帝内经》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,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“*帝”之名的巨著,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,是研究人的生理学、病理学、诊断学、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。其中记载:“腹部按揉,养生一诀”。
南北朝齐梁时期,达摩撰写的《易筋经》中记有摩腹三法,当时在民间广为流传。
隋代设有按摩博士。隋代巢元方的《诸病源候论》,是我国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、病机和证候的集大成专著。其中说:“食毕摩腹能除百病。”“自以手摩腹,出门庭行五六十步,消息之;中食后,还以热手摩腹,行一二百步,缓缓行,勿令气急。”“两手相摩令热,然后摩腹,以令气下”,“若摩脐上下并气海,不限次数,以多为佳。”
《千金翼方》中说:“平日点心饭后,即自以热手摩腹,出门庭行五六十步,消息之。”又说:“中食后,还以热手摩腹,行一二百步,缓缓行,勿令气急,行讫,还床偃卧,四展手足勿睡,顷之气定。”。
唐代时,按摩术发展为独立一科。《唐六典》记载,按摩可除“风、寒、暑、湿、饥、饱、劳、逸之疾。”并指出:“凡人肢节脏腑积而疾生,宜导而宣之,使内疾不留,外邪不入。”
唐代名医“药王”孙思邈认为“腹宜常摩,可祛百病。”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说:“摩腹数百遍,则食易消,大益人,令人能饮食,无百病。”他身体力行,以“食后行百步,常以手摩腹”作为养生方法之一,故而以岁高寿而终。
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不少养生方法,一日摩腹数次就是其中之一,曾写下“解衣摩腹西窗下,莫怪人嘲作饭囊”、“解衣许我闲摩腹,又作幽窗梦一回”、“摩挲便腹一欣然”、“摇齿徐自定,发脱却重生,意适簪花舞,身轻舍杖行。”等诗句。不仅在饭后放下筷子便摩腹,而且常常边散步边摩腹,如“回廊摩腹行”、“徐行摩腹出荆扉”等。他一生多坎坷,能享年85岁,坚持摩腹是一重要原因。
明代高濂在《遵生笺》中说:“食后徐徐行百步,两手摩胁及腹肚。”
明代著名医学家龚廷贤在《寿世保元》中说:“食后常以手摩腹数百遍,仰面呵气数百口,趑趄缓行数百步,谓之消化”。享年九十余岁。
明代冯时可在《雨航杂录》中说:“按摩是养生的一种方法。体力劳动者凭借按摩术,可使血液循环正常而有规律,不致紊乱;闲怡怠惰的人凭借按摩术,可使气肌畅通,而不致雍塞淤滞。”
清代方开所传《延年九转法》,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摩腹方法。《延年九转法》也称“仙人揉腹”法,与一般局部揉腹方法不同,该方法可以全面打通中、下二焦,联通整个腹部经络,健身效果非凡,故此得名“仙人揉腹”。
马悦凌在《不生病的智慧》中说:治疗便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揉腹。看来,这也是继承了传统中医疗法。
现代研究认为:穴位及经络都与神经末梢、神经节、神经束有着密切关系。不断刺激神阙穴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,促进人体的神经、体液调节作用,提高免疫功能,激发抗病能力,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,尤其是加速血液循环,改善局部组织营养,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,有防病治病作用。
同时,通过肚脐按摩,人体机能自动对身体内受损的细胞进行慢性修复,对受污染的血液自动进行清理排*,比现代医疗设备对其换血更方便、干净和安全,无*副作用。
这正是:要想长寿与健康,围绕肚脐做文章。古人办法能长寿,今人为何不效仿?
原文:戚万凯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