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秘疗法病论坛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蜀中食疗每日一药菊花
TUhjnbcbe - 2020/11/30 8:48:00

药食同源

中医学一贯重视饮食疗疾,并有“药食同源”、“寓医于食”的说法。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,食物与中药并没有严格划分,但食疗与药物疗法则有所区别。药疗效果虽快,但药物性偏,苦口难吃,久服碍胃,故病人很难长期坚持服药。而食疗则配伍有方,炮制得法,使人们乐于接受,可以长期制食,而且食药同用,食借药威,药助食性,相得益彰。

菊花

降血压解*明目清热散风热

别名:杭菊、贡菊、白菊、白菊花、菊花炭、滁菊花、*菊花、延寿客、女华、白精、节华甘菊、真菊、金蕊、药菊;性味:味甘苦,性微寒;归经:归肝、肺经。

来源

本品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。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,分为亳菊、滁菊、贡菊、杭菊、怀菊。主产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苏、河南等地。多栽培。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花心向上散开2/3时采摘,选晴天,摘下菊花,运回阴干、焙干或蒸后烘干。药材水分不超过15%。

皆以花朵完整、颜色鲜艳、气清香、无杂质者为佳。菊花常规贮存,易生虫、易受潮发霉,色易黯淡,香气易散失,有效成分流失快,无香气者基本无药效。建议单包装密封,冷藏,此条件下贮藏,药材不易变质,药效不易下降。

性状鉴别

亳菊

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,有时稍压扁呈扇形,直径1.5~3cm,离散。总苞碟状;总苞片3~4层,卵形或椭圆形,草质,*绿色或褐绿色,外面被柔毛,边缘膜质。花托半球形,无托片或托毛。舌状花数层,雌性,位于外围,类白色,劲直,上举,纵向折缩,散生金*色腺点;管状花多数,两性,位于中央,为舌状花所隐藏,*色,顶端5齿裂。瘦果不发育,无冠毛。体轻,质柔润,干时松脆。气清香,味甘、微苦。

滁菊

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1.5~2.5cm。舌状花类白色,不规则扭曲,内卷,边缘皱缩,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;管状花大多隐藏。

贡菊

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,直径1.5~2.5cm。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,斜升,上部反折,边缘稍内卷而皱缩,通常无腺点;管状花少,外露。

杭菊

呈碟形或扁球形,直径2.5~4cm,常数个相连成片。舌状花类白色或*色,平展或微折叠,彼此粘连,通常无腺点;管状花多数,外露。

怀菊

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1.5~2.5cm。多数为舌状花,舌状花类白色或*色,不规则扭曲,内卷,边缘皱缩,有时可见腺点;管状花大多隐藏。

功效作用

散风清热,平肝明目,清热解*。用于风热感冒,头痛眩晕,目赤肿痛,眼目昏花,疮痈肿*。

疏风清热: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菊花能除风热,益肝补阴。肺属金,肾属水,补水能治火(心属火),益金所以平木(肝属木),木平则风熄,火降则热除。可用于头痛、晕眩、心胸烦热、疔疮、肿*、肠胃燥热、便秘、咳嗽、胃气上逆等症。

清肝明目:疏风解表的药都会先入肝,肝开窍于双目,风为阳邪,势必走上,血虚则热,热则生风。菊花可泻火疏风,从而清肝明目,用于目赤肿痛、视物不清、迎风流泪、目赤肿痛等症

解*:皮肤坏死、恶风湿痹源于血热而脉络不洁,渐渐污秽堆积成腐、*。菊花苦辛宣络,能理血中热*,热*消,而脉络中的污浊散去,痹着的肌肤就可以痊愈了。

泄阳明胃火:阳明内热一般采用阴寒之药来泻火,如石膏、知母,但是这些药性太烈,易以寒气伤胃,如果用菊花30-50克,配伍同剂量的元参、麦冬煎煮服用,既能平胃中之火,又不会损伤胃气。

常用选方

1、治麦粒肿:菊花9g。加水煎煮。头煎内服,二煎放凉后洗患处,每日两次。

2、治急性结膜炎:菊花、蒲公英各30g。水煎服,每日1次。

3、治产后腹痛:菊花根3个。洗净捣汁,开水泡服,或加红糖及适量开水冲服。

4、治面肌痉挛:菊花、钓藤各10g。水煎服,每日1次。

5、头痛头晕:菊花、葛根各20g,荆芥穗、防风、栀子、*芩、大*、生姜各15g,薄荷、甘草、*连各10g,生地*、茵陈各25g,葱白3茎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孙海波等用自拟菊花通圣汤方剂治疗肺胃热盛,风热上扰清窍所致之头痛、头晕,取得较好疗效。

:桑叶、蒲公英、菊花、苦杏仁、紫苏、干姜、Vit-c。

:12袋/盒

:温水冲服,1袋/次,一日2-3次。本品散风清热、祛寒止咳。可用于调理外感风热、风寒所致的感冒,症见发热头痛、咽喉肿痛、咳嗽痰白等。

风寒风热都管用

桑姜二丁方中桑叶、菊花、蒲公英借苏叶、杏仁、干姜之温散,凉而不郁,透表散邪;苏叶、杏仁、干姜得桑叶、菊花、蒲公英之制,虽辛温而但又避免了伤津之弊。全方温清并用,不寒不热,性味平和,实为平散表邪之剂。

资料来源于蜀中集团董事长安好义编著的《中药材质量新说》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1
查看完整版本: 蜀中食疗每日一药菊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