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秘疗法病论坛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中兽药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内治八法
TUhjnbcbe - 2020/11/30 10:53:00
向金梅

(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湖北武汉)

内治八法是八种基本治疗方法的总称。在治法上古今各有不同的分类方法,但根据八纲辨证所设置的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补、消八法较为重要。八法各有其适应病证,在兽医临床上,采用哪种治法是针对患畜具体病证而拟定的。若病邪在表用汗法;病邪在半表半里用和法;病邪在里,如属实证,在上可用吐法,在下可用下法;病性属寒用温法,病性属热用清法;如体质衰弱属虚者用补法;如为积滞、积聚属实者用消法。下面主要介绍这八种治法及其临床应用注意事项。

1汗法

汗法,也称为解表法,是通过使用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药物,开泄病畜腠理,促使病畜多发汗,使表邪与汗一起出来,从而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。

临床上主要治疗各种邪气入侵肌表而引起的表证。

由于表证有表寒、表热之分,汗法亦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别。辛温解表,以辛温解表药为主组成方剂治疗表寒证的方法;麻*汤为其代表方剂。辛凉解表,以辛凉解表药为主组成方剂治疗表热证的方法;银屈散为其代表方剂。

1.1适应症

适用于外感病初期,当病邪在肌表尚未入里时,可使表邪随汗一起出来而解除病证。

1.2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

1)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度,出汗过多可伤津液,甚至汗出不止,造成虚脱。治疗表虚证时,汗之宜轻,临床上可用桂枝汤使病畜轻微发汗,从而纠正病畜营卫失和;而治疗表实证时,汗之宜重,临床上可用麻*汤使病畜大出汗,发泄郁阳,从而使表寒散去,营卫通畅,病畜得愈。

2)根据表证的兼证不同,还须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,如阳虚外感者,宜补阳发汗;阴虚外感者,宜滋阴发汗;如兼有湿邪在表者,如风湿症,则应在解表药中,加用除湿祛风药。

3)对体质虚弱或剧烈下痢,大失血的病畜不宜应用汗法。

4)暑天炎热,腠理开泄,汗之宜轻。因此,夏季或平时表虚多汗的病畜,使用辛温解表药时应慎重。

2吐法

吐法,也称催吐法,是通过使用具有催吐性能的药物,使病邪或者有*的物质从口中吐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。

2.1适应症

吐法在临床上常用于病畜食物中*和食物积滞而必须尽快吐出来的实证。

2.2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

1)吐法为一种急救法,如用之得当,收效迅速。但此法最易伤胃气,故必须慎用。

2)临床上,怀孕、产后、老弱体衰的病畜,一般忌用或慎用;马属动物禁用此法。

3)病畜食物中*后,可以给其灌服温盐汤,应该随灌随吐,直至病畜将*物吐干净为止。如果病畜服食温盐汤后不吐,则可配合外探法促使其将*物吐出。

3下法

下法,也称泻下法,是通过使用具有泻下通便性能的药物,从而通导大便,逐邪外出,清除胃肠道内积滞、体内积水和寒积的一种治疗方法。

根据病性寒热,病畜体质的强弱,病势的轻重缓急,以及积滞,积水等不同情况,下法的运用可以分为攻下、润下、逐水等方法。

攻下法,也称峻泻法,是通过使用具有猛烈泻下作用的药物,以泻下邪热、攻逐体内积滞的治疗方法,临床上常用于病邪传于里,邪热、积食、宿滞内结在胃和大肠的阳明腑实证;攻下法代表方剂为大承气汤。润下法,也叫缓下法,是用泻下作用缓和的药物,治疗老弱,妊娠或产后气血双亏病畜便秘的方法;润下法代表方剂为当归苁蓉汤。逐水法,是通过使用具有攻逐水湿性能的药物,治疗水液积滞的方法,常用于胸水、腹水、粪尿不通等症;逐水法代表方剂为大戟散。

3.1适应症

主要适用于结症、便秘、胃肠实热、虫积,停水等里实证。

3.2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

1)下法是中兽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,但用之不当,常会加重病情或产生继发症。因此,临床上在使用下法时,必须根据病畜体质的强弱和病情不同,选用适当的方剂和药量,以免损伤正气。

2)对表证或半表半里证,不应使用下法。

3)对于老弱患畜、产后血虚母畜或孕畜一般禁用或慎用下法。

4和法

亦称和解法,即运用具有疏泄、和解作用的药物,调和肝脾或肝胃,从而达到和解半表半里证的一种治疗方法。和法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。

4.1适应症

适用于病邪郁滞在病畜机体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证,即少阳证。少阳证,也称少阳病,是病邪侵犯少阳胆腑,致使病畜枢机不利,经气不畅时所出现的一种证候。

4.2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

1)对病邪在表,尚未入少阳经,或病邪已入里的实证,不宜使用和法。

2)对于脏腑气血不和的病证,如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之证,也可以使用调和肝脾或调和肝胃法治疗。

3)为少阳证病畜灌服小柴胡汤后,要注意观察患畜寒热轻重状况、发作情况和持续时间,以及病畜出汗的情况。

5温法

亦称温里法或祛寒法,即运用温热性药物,祛除体内寒邪,温补阳气的治疗方法。

温法按照中寒的部位和程度不同,可分为温中祛寒、温经散寒和回阳救逆三种。温中祛寒,是一种以具有温脾暖胃作用的药物治疗中焦虚寒证(即脾胃虚寒证)的方法,其代表方剂为理中汤。温经散寒,以具有温经散寒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,用于治疗阳虚或寒气偏盛,寒邪凝滞于经脉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关节活动障碍之痹证,其代表方剂为*芪桂枝五物汤。回阳救逆,是一种通过使用具有回阳功能的药物治疗肾阳不足,阴寒内盛以及阳虚欲脱之证的方法,其代表方剂为四逆汤。

5.1适应症

温法可用于治疗里寒实证或里寒虚证。里寒实证是指寒邪侵犯脏腑,导致病畜阴寒内盛的一种病证;里寒虚证是指病畜阳气虚弱,寒从内生的一种病证。

5.2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

1)温法所用药物性多燥热,易伤津耗阴,故不可过用、久用。

2)临床上应用温法时,只能针对寒证,所以必须正确鉴别病畜所患是真寒证还是真热假寒之证,如果病畜患真热假寒之证而误用温法,会导致其病势进一步加重。

3)咳血、尿血、便血等,禁用温法。

4)畜体阴虚见有舌红、口干者应慎用。

5)孕畜、产后母畜,均应慎用或禁用。

6)里寒证中服温中散寒药同时,应注意保暖。

6清法

清法,也称清热法,是通过使用具有寒凉泄热性能的药物,清除体内热邪,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。

清法因热邪的程度、所在部位及疾病虚实的不同,可分为清热泻火、清热解*、清热凉血、清热燥湿及清热解暑五种。清热泻火,以清热泻火药为主组成的方剂,是一种用于治疗气分病证的方法;根据热邪所在部位或脏腑不同,可选用不同方剂,如热在气分可用白虎汤,肝热可用龙胆泻肝汤,肺热可用清肺散等。清热解*,是以清热解*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,主要用于治疗疮*肿*等病证;其代表方剂为消*散、清瘟败*饮等。清热凉血,是以清热凉血药为主组成的方剂,主要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营分、血分的病证;其代表方剂为清营汤、犀角地*汤。清热燥湿,是以清热燥湿药为主组成的方剂,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证(如痢疾、肠*等);其代表方剂为郁金散。清热解暑,是以清热解暑药为主组成的方剂,主要用于治疗暑热证;其代表方剂为香薷散。

6.1适应症

清法的适用范围较广,特别是在表邪已除,里热较盛而无结实的情况下,最宜使用。

6.2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

1)清法所用方药性多寒凉,多用久用易伤阳气,尤其是体质素虚,脏腑本寒,胃火不足,粪便稀薄者忌用。

2)临床上清法主要用于实热证,真寒假热证不宜使用清法,因此,诊断时需仔细辨别病畜所患之证。

3)对于清热解*的方剂,都应在药汁凉后或者微温时给患畜灌服,切忌热服。

4)若患畜有疮疡肿*的病证,在为其用药的过程中,应认真观察患畜肿*消、长情况。如果肿消热退,是病愈的趋势;如果已形成脓肿,则应切开脓肿排出脓汁。

7补法

补法,也称为补益法或者补虚法,是通过使用具有补养功能的药物,对病畜阴阳气血不足进行补益的一种治疗方法。

临床上,虚证可分为气虚、血虚、阴虚和阳虚四种类型,补法可相应分为补气,补血、滋阴、补阳四种。补气,是以补气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,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证,而临床上以肺气虚和脾气虚较为常见;补气法的代表方剂四君子汤、补中益气汤。补血,是以补血药为主组成的方剂,主要用于治疗血虚证;其代表方剂为四物汤。在临床上,患畜若有血虚病证,多同时存在气虚病证,因此,多采用气血双补法对患畜进行治疗,其代表方剂为八珍汤。滋阴,是以养阴药为主组成的方剂,主要用于治疗阴虚证,临床上常见的有肾阴虚、肺阴虚、胃阴虚等;滋阴法的代表方剂有六味地*丸、百合固金汤等。补阳,是以补阳药为主组成的方剂,主要用于治疗阳虚证,临床上常见的有脾阳虚、肾阳虚;补阳法的代表方剂有巴戟散、肾气丸等。

7.1适应症

补法适用于一切虚证。补气法,适用于气虚病证,如倦怠乏力,气短,动则喘甚,脉弱或者虚大、自汗等;补血法,适用于血虚病证与失血的患畜,根据血热、血寒病证的不同,分别对证用药;血热,是指热邪入血,临床上表现血液妄行、发热等证,应补血行血以清之;血寒,是指寒邪入血,寒凝气滞,导致血液运行不通畅,应温经散寒、养血通脉以和之。补阴法,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阴虚病证,如口干、舌头发红而少苔、脉细数、便秘、盗汗等;补阳法,适用于脾肾阳虚的病证。

7.2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

1)对于真实假虚证,不能使用补法,如果误用补药,会导致“闭门留寇”之弊,从而加重患畜病情。

2)使用补法时,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,切忌单纯使用补药,最好在补养药中配合少量疏肝健脾理气之药,可避免纯补之剂引起脾胃郁滞,影响消化,还可促进药物的吸收,增强疗效。

3)补法在应用时还应注意五脏的培补。虽每一脏有其独立的生理功能,但五脏间又互相关联。在治疗时除某脏虚补某脏的正补法外,还有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。如“培土生金”法,即脾虚引起的咳嗽,治疗时要通过补脾而达到益肺的功效。

4)补法不应急于求成,即所谓“虚则缓补”,也叫平补。但在特殊情况下,如阳气暴衰或元气暴脱时,则应急补。

5)脾胃乃后天之本,是水谷之海,气血生化之源,所以补气血应以补中焦脾胃为主;肾为水火之脏,是真阴真阳生化之源,所以滋阴助阳,应以补肾为主。

8消法

也称消导法或消散法,是通过使用具有消食导滞、化痰利水、软坚散结、行气活血等性能的药物,使体内积滞得以消除的一种治疗方法。

消法在临证上应用较广泛,主要有消食导滞、理气止痛、活血化瘀三种。消食导滞,以消食化滞的药物为主,清除胃中积食或肠中结滞的治疗方法。消食导滞虽与下法作用相似,但下法重在解除粪便燥结,主要在于攻逐,而消食导滞则具有消积运化的功能,对胃肠内的食积有逐渐消散的作用,其代表方剂为曲蘖散。理气止痛,是用顺气宽中、行气止痛的方药来治疗胃肠气滞.消化不良、腹痛等病证,其代表方剂桔皮散、木香槟榔散。活血化瘀,是用活血祛瘀药为主来治疗血瘀、血滞等病证,主要用于治疗因血液凝滞引起的局部肿胀,以及母畜产后恶露不尽等病证,其代表方剂为红花散、生化汤和当归散等。

8.1适应症

适用于气、血、痰、湿、食在患畜体内所致的气滞血瘀、癥瘕积聚、痰饮不化、水湿内停、饮食停滞及痞块等病证。

8.2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

1)消食导滞法虽较泻下法作用缓和,但过度使用也可使病畜气血耗损,从而使患畜病情进一步加重。

2)对孕畜和身体瘦弱的病畜使用消法时,应配合补气药使用。

3)理气药大多属于辛散温燥药性,用量过重或者使用时间过久会导致畜体耗气伤阴,所以对气虚或阴虚火旺的病畜应慎用。

4)活血化瘀药大多具有有堕胎的作用,所以孕畜应慎用。

5)若患畜有阴虚热证或脾虚而腹胀、泻泄之证,应慎用消法。(编辑:狄慧)

本文刊于《中国动物保健》杂志年7月刊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1
查看完整版本: 中兽药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内治八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