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来认识一下灌肠:
起初灌肠是一种治疗便秘的疗法,有便秘的现象,经常吃药也没什么效果的,才会选择灌肠来解决便秘的问题。大致分为“清洁灌肠”、“保留灌肠”。
“药物灌肠”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,尤其是发烧的小儿能立竿见影,于是许多的家长开始选择并热衷于这种疗法!那么,为什么灌肠会对发烧立竿见影呢?又为什么对小儿的一些其他疾病见效很慢呢?
首先,我们来看一下发烧的孩子被灌肠的药物:激素是必不可少的!!是的!激素!
小儿发烧,别说是用激素灌肠,就是口服激素类药物也会立马退烧。灌肠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给药的方式而已!让小儿更易于接受!减少了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!但是,激素还是进入到了体内,*、副作用和口服、肌注是一样一样的!药物对肝脏与肾脏的伤害一点都没有减少!
所以,很多的家长误认为灌肠副作用小,这是大错特错的!不要再因为自己的无知,害孩子了!孩子们已经被药物蹂躏的快撑不住了!
惊醒吧!家长们!
那为什么,灌肠对小儿咳嗽等疾病收效甚微呢?
很多家长把灌肠疗法神话化了,认为它是无所不能的,包治百病的。其实不然!最初的“药物灌肠”是仅用于治疗肠道疾病的,如溃疡性结肠炎、麻痹性肠梗阻等。
我们以咳嗽为例,灌肠的药物基本上全是抗生素,这是因为所有的止咳药都是口服的。也就是说,止咳药无法通过灌肠来给药!于是单纯通过灌肠给药对咳嗽的治疗效果微乎其微!
至于抗生素的危害,在此就不再赘述了,大家已有共识,或者百度一下都可。
孩子和体质比较弱的人,灌肠会刺激肠胃,让肠道菌群失调!菌群失调的直接后果就是腹泻或者便秘!且不说孩子在灌肠过程中的痛苦,破坏了肠道有益菌的平衡,导致肠功能紊乱,这得需要多久才能让宝贝恢复???家长们考虑过吗?而且还会影响孩子肛门的括约肌功能。
做任何事情之前,都应该权衡利弊。为了孩子更应该慎之又慎!
多次灌肠会影响正常的排便反射,也容易导致肠粘膜的损伤,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。经常灌肠使本来就很脆弱的肠道正常菌群造到破坏,而且不正规的灌肠也可能对肠道造成机械损伤。
很多家长或许是在孩子服药困难的情况下从而选择药物灌肠,但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因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,生病只能通过打针吃药来解决,从而忽略了一些绿色、健康的治疗方法。
灌肠疗法正在像当初西医西药初到中国一样被人们热烈的追捧,抗生素对国人的祸害相比鸦片战争有过之而不及。
如今,灌肠,正在一步步地侵蚀着祖国的花朵们!灌肠的危害大家都清楚了,当然,偶尔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可以选择的,这样可以减轻一些难以忍受的痛苦。
如果情况不是很严重,就尽量少选择灌肠的方法,才能保护好孩子的肠胃。避免激素、抗生素的*副作用,减少不可逆的伤害!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灌肠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治疗及恢复健康的方法。
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,在一份古老的埃及医学文件《EberSPapyrUs》中已有记载羊皮袋等灌肠器的使用;古希腊医师,现代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非常推崇灌肠疗法,解决便秘、治疗中*等,同时排*美容保健。中国最早的灌肠记录来自于东汉医圣张仲景,《伤寒杂病论》中记载的“灌肠疗法”,用来通便排*。最早的器械灌肠方式则来自于东晋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,“治大便不通,土瓜根捣汁。筒吹入肛门中,取通。”
灌肠的具体方法。
灌肠是用导管或者水疗头等导入装置将定量容液通过肛门注入肠道,来帮助患者通便、润肠、排*、去气等的一种方法,达到供给药物、营养、水分等治疗目的。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解决便秘,与传统的药物或者保健药物治疗便秘不同,这种采用纯物理的治疗方式,采用绿色,健康的方式,医院。这种方法刺激肠道蠕动,软化、清除粪便,并有降温、催产、稀释肠内*物、减少吸收的作用,既可使粪便软化,又可促进排便和润滑粪块,是一种有效的通便方法。灌肠法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(清洁灌肠)。不保留灌肠即通过灌肠导泻,以清除肠道内食物残渣,或有*物质。清肠时使用不保留灌肠法。
灌肠具体方法及步骤:
1、清肠病取左侧卧位,右腿屈曲向前,左腿伸直,将橡皮单和治疗巾放于臀下,避免污染床褥。灌肠液的温度在38℃左右为宜。2、用凡士林润滑肛管头,排出管内气体。将肛管慢慢插入肛门达7~10cm后,提高灌肠筒至离肛门高约50~60cm处,使溶液缓缓流入直肠。灌液量一般成人ml,儿童~ml。大约15分钟后灌肠注将流尽时,将肛管在近肛门处双折起来拔出。
3、清洁灌肠,5~10分钟后排便,反复多次灌肠直至流出物无粪便为止。做保留灌肠时,事前要排便,垫高臀部10cm,灌入速度要慢。
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人,就会发现有一些经常便秘的人,有一些口臭的人,有一些大腹便便的人;这些人的结肠有很多垃圾。他们每天带着大量的垃圾走路、工作、游乐,这是十分劳累的;然而他们不知道清理结肠。他们只知道吃进东西,而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一部分要变成垃圾;而这些垃圾由于不能及时和彻底清除,已经变成了肮脏的粪石。他们只知道洗脸、洗手、洗澡;而不知道去除体内的肮脏粪石,这是非常无知的。
一个人未发现严重疾病,但是处于亚健康状态:比如:疲乏烦燥,食不甘味,便秘上火,小病不断等,这就是胃气不足。这种状态,中医叫交病,很多人的健康状况就要出问题了,这就是俗话说的一个坎。
详细咨询请加